2024-03-26
中国收藏时报 第68期 2015年8月张庆祥书法欣赏
中国书画名家张庆祥艺术人生访谈录
张庆祥先生1954年出生于河北迁安,他自幼习书,笔耕不辍,从楷书入门,吸收颜、欧、赵等楷家墨韵,几十年的墨海弄潮,也对豪、隶、草、行诸体以及魏碑等无不发奋临习,其行草书师法王羲之《十七帖》和孙过庭《书谱》,隶书临习《礼器》、《乙瑛》诸碑,旁涉简牍、帛书。最喜行书与隶书之学。
“任何一种书体,虽然在练习的时候是要分开来写的,但其实每一种都不是单摆浮搁,都是相互有联系的,毕竟,独树不成林嘛。它们相互之间都可以进行借鉴跟融合。比如,行书里可以有楷意,楷书里也可以有隶书的笔法,草书,篆书等等的都可以进行相互的融合。”
1998 年,他参加了中国书协书法高研班培训,受教于沈鹏、刘炳森、张海等名家。2011 年就读于荣宝斋画院书法高研班张旭光书法工作室。在学习期间,都得到了诸名家肯定。在这段时期,张先生对古辈先贤的作品进行了深入揣摩和研究后,诸多名家精品的厚重底蕴和文化内涵似乎把他的心智开启得愈发宽博,千年来书法艺术的深邃魅力,亦牵引着他向更为静远的地方沉潜。
观张庆祥先生作品,能从中看到传承的韵致,但却无生硬的照搬,尤其行书墨韵,承二王书风,运笔稳健流畅,不见涩滞,中锋侧锋兼而用之,且使转自如;结构欹奇险正,跌宕有致,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相互映带,顾盼生姿。虽是行书,但张庆祥先生却在笔意中融入了隶书之稳雅,汇集魏碑之凝重,故笔运虽疾,但却笔笔透力。整体观之,字韵既犹如从纸中生长出来,根基扎实不浮乱,又觉有林中隐士之飘然若仙的出尘脱俗。可以说,不论观者是何人,都会被他作品中承古焕新的墨韵深深吸引。
诚然,张先生对创作的态度是审慎的,从承传中走来的他,师古却不泥古。一切之创,都循于规矩之内,更能游刃于性情之中。故其书艺之嬗变,就有着跃动鲜活之当代灵性及沉厚深远之古典趣韵。
焕新之艺 追求无止
在张庆祥先生的作品里,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其新创之“变体隶书”。也是其汇聚了丰富体法,经过点滴积累而融容所得的集大成之作。在布局结构上,打破隶体四平八稳的传统体式,借鉴简牍、帛书之风采,形成错落映带之特征;在用笔方面,融入篆书笔意,把隶体“蚕头燕尾”的特色化入篆书圆转婉通的笔法当中,加之其碑临基础所积之沉厚笔力,更在柔润中显出深沉之悠远,观之有回归古雅的素朴和静谧意境。俗云:字如其人,观张庆祥先生的书法佳作,在其融溶相糅中,总能感受到他丰富的内心以及似乎永不会竭尽的艺术灵感。作品中的沉静,又渗透着他如一始终,不辍研习的沉潜性灵,正是这种深邃的学养和修为,让其翰墨精神始终跃动着源源不断的四射活力。
当然,张庆祥先生艺术的活力,也有很大部分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一直以来,他热心于书法公益事业,几十年来坚持为乡村社区义务书写春联。在担任迁安市书协主席期间,多次组织会员免费举办书法讲座,点评作品,举办展览,送文化下乡。2014年被北京市文联注册为文艺志愿者(书法),2015年1月为天津市滨海新区义工协会捐赠8幅书法作品,助学帮困,奉献爱心。
精湛的艺术加之对社会的贡献,也让张先生有了诸多头衔。他曾任迁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榜书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会研究员,北京琉璃厂茹古斋特邀书法家,青岛市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北京东方翰林书画院特聘名誉副院长,北京市文艺志愿者(书法)。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书画展览,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并有获奖和收藏。虽然,在书法领域,张庆祥先生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他却从未停止过求艺问教的步伐,2012年,张先生参加了由教育部教育工作司和高等教育司联合举办的首届书法教学与创作高级研修班,以望在艺术上得到更大提高。他的苦心研习不仅让其书艺更为精进,更在 2014 年作为中国书画艺术代表团副团长去韩国参加世界美术展览。
多年来,在勤研究书法艺术的同时,张庆祥先生亦很重视字外功夫的文学修养。他认为,这是写好书法不可或缺的学养底蕴,以文养心,以书养性,这或许也是让他至今仍觉健康矍铄的原因。
2015年以后,张庆祥先生计划以二王书风来创作体现中国软实力的传统文化经典书法系列作品。他目前已完成《心经》大中小幅式的系列作品,《毛泽东诗词全集》团扇册页,《唐诗三百首》团扇册页也已完成。(金刚经》、《道德经》以及中国传统儒、释、道经典长卷册页系列作品正在创作之中。
张庆祥先生的艺研不止,在推陈出新的步伐中,总是让人充满见证惊喜的期待,而他的书艺,更会在每一个孜孜不倦的夜以继日里臻于完善,开出更为绚烂的明日之花!(记者:杨丹菲)
Copyright @ 2024 永乐经典(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