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6
民族艺术(特刊)今日4版 2018.04.15
共圆中国梦·辉煌四十年
---书画翘楚共庆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作品展
张庆祥,职业书画家,1954年出生于河北迁安。曾任迁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2011年就读于荣宝斋画院书法高研班张旭光书法工作室。2014年作为中国书画艺术代表团副团长赴韩国参加世界美术展览。2017年就读于荣宝斋画院李小可山水艺术工作室。现为中国榜书协会会员、中国三正书画院书法院士、中国企业报道·艺术资本理事会副主席、北京东方翰林书画院特聘名誉副院长。其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书画展览,在国内外报刊中发表,并多次获奖,被各界人士收藏。
在笔者接触过的艺术家里,书法家张庆祥先生是一个“复杂”却又“简单”的人。说他“复杂”,并非是说这个人城府深,难以读懂,不好接触,而是他从少时到如今的艺术生涯之所历,虽然坎坷,但却丰富多彩。而说他“简单”,则实是因为他一直都心无旁骛地专注于书画艺术的研习,不论环境有多么艰难,他都始终不放弃。如果非要找一个理由来解释他的执着,那么,也只能归结为在其天赋中所固有着的一个乐观心态和与书法艺术天生的结缘,这不仅是帮他渡过一个个难关的精神支柱,更是他今后在书画领域大展宏图的心理基础。
“任何艺术都有一个同理,就是越放松就能把自己发挥得越好,所以,保持一个好的心情很重要!有好心情,好状态,才能写出好作品。”
可以说,张庆祥先生的好心情、好状态,是源于他广泛的兴趣爱好。从小学开始,他就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临摹连环画,剪窗花,刻皮影等等,这些事情让他在造型艺术的朦胧启迪中得到美感享受,且慢慢培育其形感极强的灵性和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热情。让他在任何时候都能沉浸在快乐的创作状态中,以乐忘忧。所以,这简短的几句话,在别人身上可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张庆祥先生而言,却有了轻描淡写的随意。也正是因为儿时对传统艺术诸多涉猎,勤于思索,使其日后在书法艺术上五体皆能,触类旁通,同时创出至真至美的“张氏墨韵”。
兴趣广远 融容至境
张庆祥先生1954年出生于河北迁安,他自幼习书,笔耕不辍,从最原始的、似孩童嬉戏般的涂涂画画开始,到如今研学有得,张先生可以算是自学成才。不经意间得到的柳公权《玄秘塔碑》,可谓真正引导他走向书艺研学正轨的学习材料。他从楷书入门,吸收颜、欧、赵等楷家墨韵,几十年的墨海弄潮,让他对篆、隶、草、行诸体以及魏碑等也发奋进行临习。其行草书师法王羲之《十七帖》和孙过庭《书谱》,隶书临习《礼器》《乙瑛》诸碑,旁涉简牍、帛书。最喜行书与隶书之学。
张先生曾向笔者表达过自己在早年没有经过正规书法培训的遗憾。但在笔者看来,倒是这种自小就游目骋怀、信马由缰的创作空间,造就了他无拘无束的扩展思维,而这也正是艺术创作中难能可贵的无桎梏条件。不管临习过多少书体,张先生都能游刃有余地进行区别,在不同笔法间转换自如而丝毫不觉有任何阻碍,且在自然而然中,他借鉴融合的观点立场便成了浑然天成之艺术悟道。
“任何一种书体,虽然在练习的时候是要分开来写的,但其实每一种都不是单摆浮搁,都是相互有联系的,毕竟,独树不成林嘛。它们相互之间都可以进行借鉴跟融合。比如,行书里可以有楷意,楷书里也可以有隶书的笔法。草书、篆书等等的都可以进行相互的融合。”
尽管有了深刻的悟道,但这么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精神似乎已成为张庆祥先生的习惯。故在 1998年,他参加了中国书协书法高研班培训,受教于沈鹏、刘炳森、张海等名家。2011 年就读于荣宝斋画院书法高研班张旭光书法工作室。在学习期间,得到了诸名家的肯定。在这段时期,张先生对古辈先贤的作品进行了深入揣摩和研究,诸多名家精品的厚重底蕴和文化内涵似乎把他的心智开启得愈发宽博,千年来书法艺术的深邃魅力,亦牵引着他向更为静远的地方沉潜。
“科学是向后看的,而咱们中国的传统艺术需要向前看,需要去更多关照古人。我认为,越是追古的,就越接近自然,越能体现书法艺术的本质。从古人那里汲取营养,是一个习书人必须的经历,需要潜心去积累和钻研。书法艺术,继承是基础,创新是目的。没有继承的书法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肯定会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被淘汰。永恒的艺术不是空穴来风的臆造,必定是有能够关照到历史血脉的深厚根基。”
观张庆祥先生作品,能从中看到传承的韵致,但却无生硬的照搬,尤其行书墨韵,承“二王”书风,运笔稳健流畅,不见涩滞,中锋侧锋兼而用之,且使转自如:结构欹奇险正、跌宕有致、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相互映带,顾盼生姿。虽是行书,但张庆祥先生却在笔意中融入了隶书之稳雅,汇集魏碑之凝重,故笔运虽疾,但却笔笔透力。整体观之,字韵既犹如从纸中生长出来,根基扎实不浮乱,又觉有林中隐士之飘然若仙的出尘脱俗。可以说,不论观者是何人,都会被他作品中承古焕新的墨韵深深吸引。
“好作品是雅俗共赏的,那何为雅俗共赏?我认为,具有‘依托性’的创作才能做到,依托传统经典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有传承所透显出的厚重和底蕴,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被广泛接受。而不是一种狂怪、猎奇的标新立异,脱离艺术本质的所谓创新,只能是伪艺术。”
诚然,张先生对创作的态度是审慎的,从承传中走来的他,师古却不泥古。一切之创,都循于规矩之内,更能游刃于性情之中。故其书艺之嬗变,就有着跃动鲜活之当代灵性及沉厚深远之古典趣韵。
焕新之艺 追求无止
在张庆祥先生的作品里,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其新创之“变体隶书”。也是其汇聚了丰富体法,经过点滴积累而融容所得的集大成之作。在布局结构上,打破隶体四平八稳的传统体式,借鉴简牍、帛书之风采,形成错落映带之特征;在用笔方面,融入篆书笔意,把隶体“蚕头燕尾”的特色化入篆书圆转婉通的笔法当中,加之其临碑临帖所积之沉厚笔力,更在柔润中显出深沉之悠远,观之有回归古雅的素朴和静谧意境。俗云:字如其人。观张庆祥先生的书法佳作,在其融溶相糅中,总能感受到他丰富的内心以及似乎永不会竭尽的艺术灵感。作品中的沉静,又渗透着他如一始终,不辍研习的沉潜性灵,正是这种深邃的学养和修为,让其翰墨精神始终跃动着源源不断的四射活力。
当然、张庆祥先生艺术的活力,也有很大部分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一直以来,他热心于书法公益事业、几十年来坚持为乡村社区义务书写春联。在担任迁安市书协主席期间,多次组织会员举办免费书法讲座,点评作品,举办展览,送文化下乡。2014年经北京市文联批准注册,成为文艺志愿者(书法)。2015年1月为天津市滨海新区义工协会捐赠8 幅书法作品,助学帮困,奉献爱心。
精湛的艺术加之对社会的贡献,也让张先生有了诸多头衔。他曾任迁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榜书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会研究员、北京琉璃厂茹古斋特邀书法家、青岛市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北京东方翰林书画院特聘名誉副院长、北京市文艺志愿者(书法)。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书画展览,在国内外报刊中发表,并多次获奖,被各界人士收藏。虽然,在书法领域,张庆祥先生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他却从未停止过求艺问教的步伐。2012年,张先生参加了由教育部教育工作司和高等教育司联合举办的首届书法教学与创作高级研修班,以望在艺术上得到更大提高。他的苦心研习不仅让其书艺更为精进,更在2014年作为中国书画艺术代表团副团长去韩国参加世界美术展览。
多年来,在勤研书法艺术的同时,张庆祥先生亦很重视字外功夫的文学修养。他认为,这是写好书法不可或缺的学养底蕴,以文养心,以书养性,这或许也是他至今仍觉健康矍铄的原因。
“在我艺术生涯的早年,可以说走了些弯路,到晚年了才开始步入正轨。但庆幸的是,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我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虽然现在已经退休了,但仍然感觉自己的心态是很年轻,很阳光的。并且,过去的经历沉淀下来的知识和感受,也让我体会到了厚积薄发的乐趣。”
2015年以后,张庆祥先生计划以“二王”书风来创作体现中国软实力的传统文化经典书法系列作品。他目前已完成《心经》大中小幅式的系列作品,《毛泽东诗词全集》团扇册页,《唐诗三百首》团扇册页也已完成。《金刚经》《道德经》以及中国传统儒、释、道经典长卷册页系列作品正在创作之中。
张庆祥先生的艺研不止,在推陈出新中,总是让人充满见证惊喜的期待,而他的书艺,更会在每一个孜孜不倦的夜以继日里臻于完善,开出更为绚烂的明日之花!(记者:杨丹菲)
Copyright @ 2024 永乐经典(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